关系当中我们怎么去平衡亲密感和彼此独立空间这个问题呢?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在关系中要么是紧密无间,要么是各自独立,这两者似乎不能同时并存。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独立空间并不是因为关系不够好,而是因为关系够好。

也就是说,真正安全、稳定的亲密关系,恰恰能够让双方在需要时拥有彼此的独立空间。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反直觉,很多人可能会想:“如果我爱他,为什么我要独立?”

但实际上,给对方独立空间并不意味着冷淡和疏远,而是一种信任的表现——信任对方不会因为短暂的空间拉开而不再在乎你,信任这种关系是稳固的,不需要一直粘在一起。

比如,有些人在关系中非常依赖对方,甚至觉得只要对方不在身边,就会失去安全感。

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很多人在面对伴侣不在身边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觉得关系中的亲密度下降,心里有种无法言喻的失落感。

于是,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只要他在,我就能感到安全”的想法,即使他们努力独立,但仍然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愿意给彼此独立空间。

但实际上,这种对立的想法——即亲密和独立空间不能同时拥有——是错误的。

在亲密关系中,能够给予对方独立空间的伴侣,恰恰是因为他们之间有足够的亲密和信任。

我们熟悉的依恋关系类型——焦虑型、回避型、安全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小时候被父母对待的方式。

那些能够安全地独处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得到了足够的关爱和照料,从而建立了信任感。

这种被安全关注的感觉,让他们即使与母亲分离,也能感受到母亲的在乎,仿佛母亲还在身边。

因此,当我们能够给予对方独立空间时,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在相处时已经建立了足够的依赖和亲密。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一个人能够独处,是因为他内心有一个永不退场的母亲。

在亲密关系中,当你能够给予对方独立空间时,也是因为你内心有一个永不退场的他,他始终伴随着你。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在亲密关系中自然地给予对方独立空间,就需要建立双方的联系,增强彼此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当然,安全感和信任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

那么在过渡期怎么办呢?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点,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是连接客观物理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的桥梁。

比如,当孩子开始自然地与母亲分离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

这时,他们可能会抱着一个娃娃或小被子,这些物品就是一种感觉上的置换,是他们用来安抚自己的东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恐惧和焦虑。

同样,在与伴侣分开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物品来投射自己的情感—— 比如一个小玩具、护身符、小娃娃或照片,都能让我们在独立空间中感受到伴侣的存在。

这些东西能代替伴侣在你身边,让你感到安心。

当我们与伴侣有客观的、物理的、时间的分离时,我们就可以搭建这种内在的、主观的与对方的联系。

一提到异地恋,可能大家总是会带着淡淡的悲伤—— 比如,我知道你的城市在下雨,我却无法与你共撑一把伞。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有一些小物件来维系这种联系。

我曾经在异地恋时,会带着男友送我的猫头雨伞,因为我喜欢小猫。

当我撑开那把伞时,即使他不在我身边,我依然能感觉到他在我身边。同样,他也会把我送的球衣挂在衣柜最显眼的地方,这样每天早晨换衣服时,都能看到那件球衣,感受到我对他的在意。

这种安全感和安抚感会慢慢扩散到我们的生活中,即使我们忘记了这些物件,它们带给我们的感觉也会扩散到我们的感知中。

这样,我们就创造了一个潜在的空间,一个始终与对方在一起的感觉。

同时,我们也有一些客观世界中的东西作为寄托,帮助我们在思维上为彼此搭建呼吸的独立空间,这就是一段关系的成长。

有了这种联系,我们就既能享受独立空间,也能给予独立空间,因为我们能体会到与我们站在一起的那个人一直在我们心里,一直在我们的背后。

第三点,动态平衡与亲密感。

一段恋情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亲密度。

并不是说两个人在一起后就一直是一个高原体验,每天都很亲密,每天都能看着夕阳度过每一天。

每个阶段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观察它,保持动态平衡。

并且在不同阶段可能重新面对,重新平衡我们关系中的亲密感。

我相信谈过长时间恋爱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

当关系逐渐亲密到一定程度后,两个人又会各自走向自己的更广阔的世界,在各自的世界里游历一番后,带着新鲜的体验和对世界的感知,再次回到情侣的小团体,再次体验。

这有点像男生追求女生的过程:

一开始,他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女生身上,追求她。追到后,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亲密,但也会慢慢回归到原本的生活模样,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交流等方面。这时,女生可能会感到很大的落差。

但实际上,这是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并不是男生变心了或在欺骗你。

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阶段去面对我们的关系,然后重新去平衡这段关系。

第四点,我们需要及时去更新我们的爱情地图。

在与对方慢慢亲密的过程中,两个人的交集会不断变多。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这段关系: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和他的关系现在怎么样,你们两个未来怎么样,彼此在对方世界的定位是什么?

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这些信息。

有研究表明,97%的夫妻在初次为人父母时,都会有婚姻满意度急转向下的经历,但仍有33%的夫妻没有这种经历。区别就在于是否有详细的爱情地图。

有详细爱情地图的夫妻,即使在孩子出生后,婚姻依然幸福,因为他们保持着双方不断更新对方的生活琐事,能够专心致志地关注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没有偏离航道。

所以,当你能在这个过程里与对方不断亲密,了解到对方很多关于生活的细节,并在我们的大脑里储存对方的这些重要的事件和认知。

在与对方共同经历这些变化时,及时更新这些内心世界的信息,你就可以与对方一直保持这样的亲密。

比如,为对方点一杯奶茶时,要知道他喜欢几分糖、放什么小料;

或者一方加班结束后,想回家放松,不要有那么强烈的紧绷感,你可能就会把他喜欢的综艺节目提前投屏,因为你知道他喜欢哪个节目,并且看到哪一期。

还有,你们可能会一起讨论工作,对方能准确知道你办公室的政治是什么样的,有几个员工谁跟你交好,谁跟你交恶。

或者你知道他会对自己有一个担忧,因为他父亲并不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他很担心自己成为像父亲一样在感情中不负责任的人。

当你们能够彼此都知道对方生活中的目标、烦恼、希望时,你们就保持了真正的亲密。

这种亲密也能确保即使你们在不同的地方,独处时,你也会觉得你是与他世界上最亲密、最信赖、最相互了解的人。

第五点,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情感支撑系统,构建归属感。

我们前面说的亲密、独立,都是双方关系中的。

但我们不能只依赖对方来建立这种亲密和归属。

我们还需要看到更大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外部也建立一个情感支撑系统。

以我的真实体验来说,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能给到对方独立空间而不焦虑 —— 恰恰是因为我们背后有很多人,他们能给我们底气 —— 而不是我仅仅只锚定在伴侣身上,只是依赖他,只是在与他一个人进行交互。

比如,小A是一个自信的人,他的归属感非常坚实,因为他能经常得到情感系统的滋养,他是一位成功的职业人,拥有丰富的社交生活。

这样,他回到家后,就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锚定在伴侣身上。

而小B,他没有更多的朋友,也没有更多的圈子,他的父母对他也不是很好,同时他也不会去网络上寻求帮助,那他就只能相信他的伴侣会给他想要的一切。

这样两个人进行对比,我们就能看出谁的情感支撑系统更强,谁在关系有问题时,能够有更多的外部支撑的东西,成为他的底气。

从这个例子我们也能看出,如果我们没有这些情感支撑系统,那么当最差的情况发生时,我们就会不知道去找谁才能提供情感的支撑,才能得到帮助。

所以搭建一整个支持体系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内在的更稳定的自我认知。

这样,当我们面对未知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内在资源和勇气去应对。

这就像是你一个人站在那里,但你又不是一个人站在那里。

你遇到问题时,背后的那个群体或那个人会给予你帮助,这都是你的底气。

当你体会到了背后的这种归属和支持后,你会有一种自在的满足和充盈感。

那种充盈感能让你愿意与伴侣亲密,也能从这种亲密中走出来,拥有各自的独立空间。

而且它可以让你继续向山海出发,因为你内心有着永远不褪色的故乡。

声明:本站大部分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自觉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3492467228@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