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中,明明相爱的人却经常吵架。就像两只刺猬,抱得越紧,就伤害对方越深。以下试着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01 期望与需求差异
在感情中,双方可能对关系、时间分配或未来规划有不同的期望。
例如,一方渴望更多陪伴,另一方追求事业。
小时候如果很少得到父母陪伴,长大后可能在感情中更粘着伴侣,当然也可能反向形成变得特别独立。
当两个人的期望和需求错位时,矛盾就产生了。
良好的亲密关系,需要定期进行“关系检查”,坦诚讨论彼此需求,寻找折中方案。
沟通是解决感情问题的金钥匙。
内心有着自卑感的人,往往无法坦诚表达自己的需求,又因为对方没能猜到自己的心思而难过或生气。
02 沟通方式
人们在沟通中往往习惯了使用指责型语言(如“你总是…”)、缺乏主动倾听,或回避深层对话。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认同是孩子的本能。
如果小时候总是被父母指责,长大后更容易形成指责型沟通模式。
当一个人在指责伴侣时,伴侣的所有心理能量都用来防御伤害,以没有能量进行改变。
此时,要么进入战斗模式,要么进入逃跑模式。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经常说:“这个事情我都说了几百遍了,你还是这样。”(ps:说了3遍还没用就可以考虑换个方式表达~)
学习非暴力沟通: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使用“我感到…”句式表达情绪而非指责。
使用“翻译”技巧:“你刚才说…,是否意味着…?”确保理解准确。
面对任何的冲突,需要先共情(理解对方感受),后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沟通的效果并非取决于沟通的内容,而是沟通的方式。
03 压力转移
在感情中,很多人容易将工作、经济等外部压力发泄到伴侣身上,形成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丈夫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指责妻子东西乱放。妻子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可以建立“压力缓冲机制”,如回家前15分钟独处时间,或共同进行减压活动(运动、冥想)。
工作的情绪,留在工作的场景,不要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
一个人的时间应该分成三份:自己的时间、伴侣的时间、家庭的时间。
所以当面对压力的时候,可以试着去做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自己的时间。
04 依恋风格
依恋理论指出,焦虑型(渴望亲密)与回避型(需要空间)伴侣易陷入“推拉”模式。
鲍尔比和安斯沃斯将依恋类型划分:安全型、焦虑-回避型、焦虑一反抗型、混乱型,依恋类型源于早年的母婴关系。
有的人在感情里表现的很“作”,可能是焦虑-回避反馈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分离焦虑。
一方面很渴望亲密,另一方面又容易焦虑。当和伴侣在一起的时候容易发生冲突,甚至总是提分手,当伴侣真的离开时又非常痛苦,陷入深深的被抛弃感中。
也有的人表现得很“冷淡”,可能是焦虑-回避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内心怕受伤。
一方面很渴望亲密,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敞开心扉,伴侣总没办法了解TA心中所想。
05 未解决的情感包袱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真的委屈自己,所有压抑的愤怒都会通过另外的方式表达。
过去的矛盾积累、心结、背叛等往往会深深印刻在心里,旧怨未消,容易导致新冲突触发连锁反应,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翻旧账。
两个人可以通过沟通设定规则,禁止人身攻击、轮流发言、超20分钟暂停、争吵不翻旧账等。也可以制定专属冲突信号,如手势或特定词语提示需要冷静。
或者争吵后复盘沟通模式:“刚才我们如何从讨论晚餐演变成价值观批判?”
在这个问题上,有的人过于强调问题不隔夜,有的人不希望继续讨论二次争吵,需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有时候需要先冷静一下,有时候又需要正视问题。
06 爱的五种语言
爱有五种语言: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我们往往容易以己度人,掏心掏肺地付出。
但往往容易出现:对方只需要一个苹果,我们却送了一筐梨。(一个送的累,一个吃的累,不吃就是不给面子。)
每个人的爱语是不同的,用对方期待的爱语去爱对方,会收获事半功倍地效果。
懂是爱的前提,因为懂得,才能更爱。
两性间许多误解、隔阂、争吵都是由于不了解或者忽略了对方的主要爱语造成的。
当双方主动选择使用对方的主要爱语时,就能够很好地发展彼此的亲密关系,并积极地处理感情中的冲突和失败。
07 亲密悖论
越在乎对方,越容易因小事焦虑,过度解读对方行为。
老话常说:关心则乱,无欲则刚。
比如对方回复信息信息较迟或者较少的时候,有的人第一反应是对方不在乎我、不爱我,但实际可能是对方忙于工作或者最近压力太大。
我们经常说,感情中不要迷失了自我。
当一个人弄丢了自我,就有被抛弃的风险。
不管是恋爱中,还是婚姻中,要记得有自己的事业、生活、朋友、兴趣爱好等。
08 投射效应
将自我批判、自卑感等投射到伴侣身上,容易误会对方的行为。
比如伴侣开了个玩笑,自卑者可能会觉得是在嘲讽自己。
曾经有个凤凰男娶了孔雀女,总是觉得妻子看不起他,妻子百口莫辩,非常委屈。
咨询室中,男人言之凿凿地控诉着女人在各种小事上对他进行挑剔,但实际上妻子只是在关心他。
“如果她看不起你,怎么会嫁给你呢?”我试着这样问了一句,男人呆住了。
妻子泪流满面,放声痛哭:“是啊,如果我不爱你,怎么可能嫁给你,并且顶着父母地反对和你在一起。”
09 情感验证需求
争吵可能是潜意识寻求对方关注和情感确认的方式,总是反复验证对方是不是爱自己。
很多人在恋爱或婚姻中,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担心对方不爱自己了,担心对方会离自己而去,会通过争吵反复验证。
如果争吵后对方会来哄自己,那就会松一口气,但是可能过几天还是担心,继续验证。
所以很多人经常提分手,并不是真的提分手。而是希望通过提分手让对方紧张自己、在乎自己、重视自己。
可是时间长了,也有对方受不了的一天,最终离TA而去。
而这个时候,提分手的一方内心会觉得:看吧,我就知道我是不可爱的、不值得被爱的,我就知道TA是不爱我的。
如果你的内心感觉不安,不妨试着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进行赞美、拥抱等,有意识给情感账户存入积极能量。或者建立“甜蜜档案”,记录对方暖心时刻,冲突时回顾。
用积极的方式增进能量,拉近关系,而不是用消极的方式推开对方。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推不开的人。
10 墨镜效应
墨镜效应:当你戴着墨镜,不管看什么都觉得是黑色的。
很多时候,人们容易产生:我觉得/我感觉对方如何如何,不管对方怎么解释都非常笃定。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凭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
这是说别人对我们的偏见,又何尝不是在说我们对别人的偏见呢?
关于墨镜效应,可以点击文末链接详细了解。
结语
没有人恋爱为了分手,没有人结婚为了离婚,所有人都希望感情幸福美好。
健康的爱情不是永不争吵,而是建立“建设性冲突”模式。
每一次妥善处理的冲突,都是关系韧性的锻造。
记住,正如诗人鲁米所言:“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智慧的伴侣懂得将争吵转化为照见彼此的棱镜,而非刺伤对方的利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