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爱差异性理解
对于大多数男性而言,性与爱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结合体。
也就是说,大部分男性在没有自律和责任感压迫下,是可以说服自己和一个他不爱的人发生性关系。
因为一个男生如果长时间处于空窗期,那么他的性冲动会与日俱增。在不用考虑后果和责任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求感就成为了本能。
而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性和爱是一个无法割裂开来的存在。
也就是说,大部分女性对于性和爱必须结合在一起,她要和你发生关系的前提是,她必须爱上你。
女生发生性冲动的前提,往往是在一个男生身上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之后,她才愿意去打开内心的隔阂和壁垒。
这也并不绝对的因素,现在人的思想正在趋向于性开放化。无论男女,对于性的理解和认识也逐渐地走向平衡。
过度性开放化带来最显著的负面产物,就是当下所说的“渣男和渣女”。
但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在理性驱使下的性行为,并不仅仅是满足自身的本能冲动,更多的是需要彼此责任感和角色意识。
性能够促进爱意的加深,但是高频多偶倾向的性冲动,会让人逐渐丧失掉体察爱意的能力。
蔡戈尼效应
人天生对于一件事情的接纳程度是有限的,当自身“满足欲”得到充分的满足时,就会把充分体验过的事情抛在脑后。
而对于没有充分体验的事情,满足欲无法得到满足,便会在潜意识中不断地强化记忆,变得耿耿于怀、难以忘却。这就是著名的蔡戈尼效应。
所以在恋爱初期尽量不要过度地消费新鲜感和欲望,例如高频的亲密行为、黏着对方陪伴,这些都容易让导致双方的情感需求快速的冷却。
也就是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因此即使刚确立关系、彼此的爱意再浓烈,也要懂得适当地留给彼此一些空间、去做自己独立于爱情的事情,适当地拒绝反而会加深彼此的情感欲望。
“稍纵即逝的美好”往往让人能够更加的留恋和回味,但是一旦过度消费掉了彼此对爱情的期待感,那么关系也就快速冷却到了平淡期。
这就是开始异常火热的情侣,刚刚到了一个月就感觉到了麻木和疲惫,自然就会产生“我是不是没有那么爱他了”的想法。
所以爱情需要留白,无论你的爱再火热,也要懂得最多7分留给爱情,3分留给自己。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指“如果在环境中的不良现象没有得到制止,反而放任于存在,那么发出行为者就会认同自己的行为,甚至变本加厉。”
也就是说,无论男女像是家暴、出轨等极端的负面行为,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区别。
同样,当你的伴侣发生了诸如此类的行为之后,如果你选择了一种轻易谅解的方式,那么他下一次对你伤害只会变本加厉、无法克制自己的本能冲动。
“一旦人的错误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从他的潜意识里就会认定,这样的伤害行为其实是可以接受并合理的”,由于你的宽恕和包容,往往会成为下一次伤害自己的武器。
人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试探性的生物,也就是说,对于错误行为往往会在试探中寻找对方的边界和底线。
在两性行为中,如果对方产生了极端伤害的意向,而你的边界是软弱、无原则的,那么他的伤害行为会随着一次次的试探而加深。
当你在两性关系中发觉到对方存在出轨或暴力的倾向,必要时应采取一定的惩罚和回避,对自己造成伤害时,要懂得及时分手、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不要把爱情成为伤害自己的理由,一个经常伤害你的人,也不值得你去爱。
近因效应
是指在很多刺激同时一次性出现时,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出现最近、且最强烈的过往事件。
两性双方的交往时间越长,其实就容易受到近因效应所支配。
比如在恋爱中,你最近一次由于某一件事欺骗了对方,且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你在下一次做相似的事情时,对方也会自然地与上次事情产生联想,进而产生怀疑和不确认的情绪。
所以在恋爱中不要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两次,对方可能一而再地原谅你,但是人的忍耐程度都是有限制的。
短时间内爆发相同的矛盾,会在对方心中形成及其负面的刻板印象,那么日后再想要纠正和改变,那么无疑是难上加难。
因此在爱情中,要懂得时常地微调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让对方觉得你在为负面的性格做出努力和改变,彼此的关系自然也就容易步入到良性循环之中。
损失厌恶效应
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心理”,当人们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的遗憾感比收益的获得感,所带来的负效用是正效用的2~2.5倍。
举一个例子来说,即使分手后,你对于前任抱以一个厌恶、反感的态度,但是你也会控制不住地想起他、留恋期曾经与他在一起的美好瞬间。
在两性关系中,人对于得到后的满足,往往会产生心安理得的心态。但是在面对失去时,即使再心甘情愿、也难免会产生失落和留恋的心情。
因此在爱情中,失去、破坏、损失往往比得到、感动、欢喜更容易对你造成的冲击力更大,印象更深刻。
分手代表的是你不喜欢这个人了,但不代表你能够接受瞬间失去一个人,即使这个人现在让你反感、厌恶、抵触。
同时当我们失去了一件事物,同时又没有一个更好的去替代时,即使失去的东西再无关紧要,都会让我们感到后悔和难过。
所以分手后,对于曾将的美好产生留恋感,是属于正常的本能心态,不要过分自责、逼迫自己去放下。有很多时候,无论是时间还是新欢,都能够帮助你走出失恋的阴影。
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日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这就是“光环效应”的体现。
“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
我们既不要因为别人身上的光环,而忽略对方可能的危险,也可以利用这个效应,来提升自己的形象。
相信每一个遇见过真爱的人,都有过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常发生在热恋期,感觉对方是被光环所笼罩的,难以察觉到对方的缺点,一厢情愿地觉得“对方一切都会好”,百般地迁就和宠爱对方。
这就是俗话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但是一旦感情步入到了平淡期,这样的晕轮效应也就逐渐褪去,双方各自的缺点也就逐渐地暴露出来。
也就是说,我们会突然在某一段时间觉得“ta好像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自己对于爱情的热度也随之与日递减。
但是别担心,这并不是说你不爱对方了、也非你的感情变淡了,而是说你已经逐渐开始适应这段感情,而爱情也逐渐地由热恋期向平淡期过渡。
懂得接受爱情的平淡,既能够度过曾经的轰轰烈烈,也要让彼此尝试着接受平淡时的柴米油盐。
你会发现,爱情不只有绽放的时候才是最美好的,有时在平淡生活之中,也蕴藏着别样的情趣。
富兰克林效应
让别人爱上你最好的方式不是你对别人好,而是引导别人对你好。
1736年的某一天,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的议院发表演讲。另一位议员完全反对他的观点,于是也发表了一篇演讲,十分激烈地批评了富兰克林。这让富兰克林有点措手不及,但是又想争取这位议员的同意。
怎么办呢?
他无意中打听到这位议员的家里正好有一套非常稀有的图书。于是他十分恭敬地写了一封信,厚着脸皮向这个议员借书。没想到这个议员竟然同意了,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还书时郑重地表达了谢意。
几天后当他们再次在议会厅见面时,富兰克林是这样描写的:“他竟然主动跟我打招呼(以前从来没有过),后来我们谈话,他还表示,任何时候都愿意为我效劳。”从此他们两人化敌为友,终生保持着友谊。
所以后世的心理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
这就是“富兰克林效应”的由来。
就像托尔斯泰说的: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之所以喜欢别人,不是因为他们对我们好,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曝光效应
为什么我们刚开始看见一个人觉得不好看,后来却会觉得耐看了?为什么我们会对身边的人日久生情呢?为什么我们对人、对事物的态度会随着时间改变呢?
心理学上有个曝光效应就是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它又叫做多看效应,(简单)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熟悉定律,指的是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是人们在熟悉陌生事物后产生的结果,我们对经常暴露在我们眼前的人,事物会有好感,随着熟悉程度加深,我们也会加深对他们的喜欢。
曝光效应是有条件的,前提必须是中性的刺激,不然只会适得其反,如果本来就是令人厌恶的刺激,那随着曝光次数增多,反而会降低好感,而曝光过度,过度刺激也不利于关系的发展,情感中的现象喜新厌旧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想让别人喜欢你,首先要在保证第一印象良好的情况下,尽可能经常出现在他人面前,这样别人更加容易喜欢你,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人缘较好的,都是经常会去和别人交流的,在工作中,他们得到升职的机会也比较多。
透明度错觉
我们会高估自己对别人心理状态的了解程度,同时我们也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状态的了解程度。
一句话解释就是:我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了解他人,或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被他人了解。
社会心理学家Heidi Grant Halvorson指出,在沟通过程中,给予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尽管他们并没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到位。
这种情况在亲密关系中会经常出现。举个简单的例子,女朋友通过不说话来表达自己的生气,她会以为男朋友是知道的,但是实际上,男朋友并不能够get到这个生气的情绪。
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存在着误差。例如你以为你已经表现出非常生气了,但是在他人看来,并不一定是这样的。
透明度错觉造成的误会,是很多情侣感觉不相爱,争吵分手的原因。那要怎么做避免这种透明度错觉呢?
很简单,在沟通中,减少揣测,多直接表达感受就好了。下面的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更好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
我因为(客观事件),而感受到(情绪),我希望你可以(具体需求)。
例如,你希望你男朋友哄哄你,你可以这么说:
我因为你刚才玩游戏没理我(客观事件),而感受到不开心(情绪),我希望你可以今晚煮我喜欢吃的糖醋排骨来哄哄我(具体需求)。
自我服务偏见
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他的著作《社会心理学》中,对自我服务偏见的定义:当我们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会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则欣然地接受成功的赞誉。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自己优秀的一面,而只是偶尔瞥见其阴暗的一面。
通俗来说,我们常常会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在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会把主要功劳归功于自己,而做了错事,或者失败之后,就会怨天尤人,把责任推给别人。
在加拿大,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人们在婚姻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偏见。在全国调查中,他们发现,91%的妻子认为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食品采购工作,但只有76%的丈夫同意这一点。其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每天晚上,那位受访者和他的妻子都会把要洗的衣服随手丢到脏衣篮的外边。第二天早上,夫妻俩中的一个会把衣服捡起来放进篮子里。
当妻子对丈夫说:“这次该你去了”的时候,丈夫想的是“凭什么?十有八九都是我去的。”于是,他就质问他的妻子“为什么该我了?你觉得有多少次是你去的?”妻子则回答道“奥,差不多十次有八九次是我去的吧。”
在我们的记忆中,会不自觉地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对自己不利的部分。所以,自我服务偏见又被称为“自立性偏见”。
这种偏见会造成很多人际冲突。在团队合作的时候,会让我们觉得我们做出了主要贡献,而在不顺利的时候,我们都会倾向于批评其他合作者,很容易导致合作终止。而在夫妻间,则容易导致夫妻在家务上的争吵不休,使夫妻关系不和。
所以,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这种偏见,在取得成绩的时候,想想别人付出了什么,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想想自己有没有犯错。维系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过度合理化效应
当个体很明显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称的报酬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这里的合理化,是行为发出者,做出这种行为的自认为的合理的理由。
一个老人独自一个人住在一条街上,每天下午都有一群吵闹的男孩在这儿玩耍。他很不爽,于是他和这些男孩说,他喜欢热闹,如果男孩们胆天再来的话他给他们50美分。第二天,这帮人来了,而且玩得更欢。老人按约定给了他们50美分,第三天他们再来搞的时候,老人却只给25美分了,第四天15美分。老人说,自己没钱了,没办法。这帮人变得很失望,他们认为他们来这里玩一下午,却只能拿这么少,太不值得了(却忘了原来一分都没得拿),所以他们告诉老人,以后再也不会来这里玩了。老狐狸阴谋得逞。
这个帮事说明,不必要的报酬有时会带来一些代价。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而去做。
这个效应给我们在感情上,有什么启发呢?
那就是,你不能让男友觉得,他对你好,是对你表现好的一种奖励。
而是要让他觉得,他对你好是出自他对你的爱。他发自内心对你好,他就会感到开心。
所以当男朋友对你好的时候,你要表达喜悦,而不是给予回报。
可以对男朋友说,亲爱的,你这么做我真的是太开心了。
不是他对你做的这个事情之后,立马给他买一个名牌的打火机,烟或者名牌的包包,不用这样。
因为,你对他良好的行为给予过度回报的话,就是你在把你们俩的关系往交易的方面上引导。
其实你想一想,男朋友发自真心地对你好,其实他就是希望你能活得开心。
你最好的回报方式,或者对他的回馈方式就是,你要表现表现得非常开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