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听到类似的抱怨:
如果我更有钱一些,肯定会有大把的女生喜欢我;
如果我身材更好一些,肯定很受异性欢迎。
甚至还有人将自己不被爱的原因,归结为:没人喜欢,是因为我还不够优秀。
从这些角度出发,“不优秀”是不被爱的“原罪”。
但事实好像并不总是如此。
优秀的确是一个人的加分项,可感情里的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够优秀,但也能被爱。
可以说,“优秀”从来都不是能否被爱的决定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被爱呢?
经营两性关系是有技巧可学的,就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只要掌握这几种方法,就能快速让一个人对你有好感。
01“多看效应****”****:不经意间构建好感
什么是“多看效应”?
一句话就能总结——指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
比如陌生场合,身边都是陌生人的时候,一旦遇见一个人,哪怕自己只见过一面,也会因为有熟悉感想要靠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因为人们内心的保护机制会认为,凡是陌生的,都是自己需要小心提防的,熟悉的、了解的才是安全的。
很多能够日久生情的感情,也是因为在“多看效应”的作用下,彼此为对方增加了一层滤镜。
但要强调的是,多看效应不是时时有用,起点、频率、方式很重要。
所谓“起点”,是指两个人最初的情感状态,如果一个人最初就厌烦你,那么见面次数越多,越会加深对方的厌烦。
可以说,只要对方有厌恶的情绪存在,那就证明自己选错了目标。
而所谓的“方式”和“频率”是指,当你故意制造巧合和对方偶遇时,这个时候的巧合会让人觉得彼此心有灵犀。
但如果接触对方的方式太刻意,比如跟着对方的行动轨迹做事时,很容易让人感到目标性太强。
所以,当你想快速和一个人制造好感,不如试着去了解对方。
即便是偶然出现在对方上班的路上,或者无意间和对方聊几句共同话题,都能迅速拉进你们之间的关系。
“渗透理论****”:通过谈话引导爱意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社会渗透理论”。
该名词经常用来形容个体之间,从表面化沟通到亲密沟通的发展过程和模式。
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是:
独立个体之间的谈话内容,足以影响一段关系的发展。
就像很多挚友之间,究竟和普通朋友有何不同呢?
聊天的“深度”和“广度”就是答案。
普通朋友之间聊天的内容往往很浅显,会说一些打趣的话,也能分享日常生活,但很少诉说曾经的经历和内心的真实感受。
而在两个人的关系足够亲密时,能够放心把自己的后背交给对方,日常聊天的内容也会更深一些。
这就说明,想要和一个人建立亲密联系,就需要倾诉更多,并且引导对方进行倾诉。
自己先打开心房,是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真诚,而引导对方去倾诉,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对方可信赖的对象。
应用在感情中时,可以试着在分享日常之余,也和对方谈谈自己的过去。
当你的谈话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还包括当下的情绪、心情以及曾经的遗憾、快乐等等时,两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更近。
可以说,渗透理论,就是在教你如何渗透对方的生活以及情绪当中。
03“强迫选择法”:开展约会的巧妙方式
德国心理学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提出“强迫选择法”。
他发现,当一个人改变自己的问询方式时,就能引导对方做出于自己有利的选择,这是改变他人认知的一种方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问一个人“周末有空吗?”。
那么她们的重点会落在周末有没有空这件事上,并且很有可能给出“没空”的答案,关系无法再进一步。
但是,如果将这个问题改成“周末要一起去吃饭还是看电影?”,那么对方就会抽出更多的思绪来衡量应该吃饭还是看电影,无论哪一个答案,都于这段感情有利。
具体的应用便是,和一个人聊天时,不要以“要不要”,“能不能”等等方式来询问。
一旦自己的问题太绝对,那么很容易得到绝对性反馈。
可以试着将自己的目的设计在问题当中,这样对方选择的是做一件事的方式,而不是要不要做。
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一位母亲想让孩子喝牛奶,但孩子总说自己不喝,自从她将“你要不要喝牛奶”改成“你想喝小份牛奶还是大份的”之后,孩子喝奶频率明显提升。
这是因为:当目的以前提的方式说出口,对方会下意识接受这个前提。
04
心理学家刘鹏在书里写道:
“人们总说这个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心理学家却说这个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总说人心叵测,但是心理学家用事实证明人心是可以揣测的。”
从揣测、拿捏一个人的心理出发,能够轻松获得爱情、事业、友情大丰收。
可要强调的是,心理学也只是辅助关系的技巧。
长期的感情建立,需要的是用心经营,利用心理学是为了更好地经营人际关系,但一定是要真诚,要付出。
就像多看效应,也会受到厌恶情绪的影响;渗漏理论离不开的,是对一个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强迫选择法一定要以对方能够接受的答案优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触碰爱情的方式要比真心更重要,但无论如何,真心一定是获得良好关系的基础。
评论(0)